http://www.newsmarket.com.tw/land-factory/
這是一篇農地種電的系列報導,我也有幸與上下游的記者討論中部農地種電的亂象,也請各位朋友抽空看看內容。
在不斷談綠能的同時,應該考慮的是,這是不是真正的綠能,還是張著綠能的大旗,大賺政府的補助,對科技與產業一點幫助都沒有。
農地配合太陽能,還是應該以農業利用為主,附屬配合太陽能,應該以農業生產者為主體去開發。
但台灣變成資金的炒作,有沒有農用根本不重要,重要的是可以靠政府的補貼來賺錢。
為什麼農地種電這麼多擁有資金者熱衷呢?因為投資報酬率可達8~16%,資金部位又高,0.25M (每小時250度電)的設備可以投入1100~1600萬的資金,取得台電合約跟土地租賃合約之後,就可以跟銀行貸款又把錢貸出來使操作成本降低(利潤降低,不貸款的話少了利息支出)
但如果以一個太陽能板,在20年的使用期限的發電之下,如果以台電每年的平均發電成本來計算,這塊太陽能板所發出來的電,根本不到這塊太陽能板的價值。
但有了台電以平均發電成本將近3倍的價錢契約收購,這些板子就可以發揮價值,如果沒有了補助,這個太陽能產業什麼都不是了,這些補助真的有幫到台灣的太陽能板生產廠嗎?
有許多的業者是使用更便宜的中國板,中國在國家補貼生產的情況下,價錢比台灣的板子更低。
一個綠能政策,有好的例子,如屏東縣的例子,也有雲林這些假農業真發電的例子,是好還是壞,關鍵還是在於地方政府是否願意積極管理,有效輔導。
錢是你我繳的稅,紅包是中央在發,錢都變成補助被鑽漏洞的人賺走。
http://pv.energytrend.com.tw/news/20141225-10189.html
(第二張照片出自於上列網址)
當你看到這樣的網頁在推銷綠電時,你看到的科技的結晶?還是傳銷的貪婪?